详细内容

发布时间:2019-11-29

瓦房庄村的美丽蝶变——河南省检察院帮扶商水县城关乡瓦房庄村脱贫纪实

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一幢幢造型新颖的农家住宅,老人在村文化广场悠闲地晒太阳,小孩在尽情地嬉戏打闹……初冬时节,记者走进到商水县一个小村庄采访,一幅祥和美丽的幸福画卷呈现在眼前。

  这幅画卷“主角”是商水县城关乡一个省级贫困村——瓦房庄村。

  过去的瓦房庄村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穷村:村里道路是坑洼不平的土路,四处是烂泥塘,村民的住房破旧不堪。全村没有致富产业,祖祖辈辈传统种植,村民致富无门,大多数村民长期在温饱线徘徊。

  如今,瓦房庄村焕然一新,村里的路桥通了,水塘清了,路灯亮了,垃圾不见了,扶贫产业起来了,村民有活干挣钱了。村里有了欢声笑语,村民致富路宽了,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昔日的省级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百姓的幸福乐园。

  这一切变化,缘于2015年被确定为省检察院定点扶贫村后,省检察院党组高度重视,全体干警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两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驻村持续接力。“瓦房庄村的变化,体现了党和政府脱贫攻坚的巨大力量。”商水县城关乡党委书记陶德山说。


摸准实情,找准问题 明确脱贫致富新思路


  瓦房庄村辖5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1693口人,1249亩耕地。2015年,瓦房庄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158人。截至目前,该村仅剩贫困户5户13人,且均为政策兜底户。

  2015年8月以来,省检察院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扎实推进结对帮扶瓦房庄村的工作。帮扶工作开展伊始,省检察院就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党建引领、产业带动、文化助力,让小村庄大变样”的发展思路,制定了单位做后盾、队员当代表、全力助推帮扶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的工作目标,先后派出两名优秀干警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2015年9月,省检察院选派副处级干部裴杰任瓦房庄村驻村第一书记。2017年11月,省检察院再次选派时任教育处处长王继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河南检察职业学院计财处处长李辉、郑州铁路运输检察院张旺组成驻村工作队,持续开展驻村帮扶工作。

  驻村工作队进驻后发现,彼时的瓦房庄村,在前期扶贫帮扶下,已经开始有所改观,但基础仍然薄弱,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村民致富无路,贫困依然没有摆脱。

  驻村工作队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定下了“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目标,首先从摸清村民贫困实情入手。

  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民意,了解第一手情况,刚到瓦房庄村第二天,王继峰就带领工作队成员,挨家挨户走访。在短短的20天内,他们将村里所有贫困户走访一遍,把每户的基本信息、收入情况和生产生活需求记在笔记本上,了解乡亲们的想法,摸清了该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走访情况,工作队理清工作思路,紧紧围绕脱贫摘帽这个核心,大力推进瓦房庄村经济及贫困户脱贫户产业发展;从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发展致富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培树先进典型等方面入手,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规划,为瓦房庄村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一个月不到,驻村工作队队员便初步实现了由省直机关干部到农村基层干部角色的转变。

  在确定瓦房庄村帮扶计划和发展思路时,驻村工作队向省检察院主管扶贫工作的领导作了专题汇报。省检察院主管领导多次召集农业和水利等方面的专家,对瓦房庄村帮扶计划、发展思路以及项目建设“把脉开方”。

  2018年11月21日,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顾雪飞亲自到瓦房庄村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并对驻村工作队提出了明确要求:一定要对村贫困户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归类梳理,让困难群众真享实惠,确保精准扶贫措施落到实处;坚持造血脱贫的指导思想,选准开发具有长远经济效益的脱贫项目,加强瓦房庄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做到人尽其力,共同参与;驻村队员一定要把瓦房庄村当成自己家乡一样建设好,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入贴近群众,带领瓦房庄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加强农村党员管理、开发微心愿软件与贫困户精准对接、发展地域特色支柱产业、探索文化帮扶……驻村工作队在上级党委的领导和省检察院的大力支持下,带领村民大胆实践、攻坚克难,使昔日穷村、乱村、落后村的面貌发生巨变。该村先后被周口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村镇”“市级卫生村”“六村共建示范村”。裴杰被评为“2016河南十大年度扶贫人物”,王继峰被省委、省政府授予2019年度“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成绩的背后是单位的支持和帮助。”王继峰告诉记者,被确定为省检察院定点扶贫村之初,院党组即建立了院领导定期指导机制。每年初制定计划,每月至少派1名院领导或厅级干部到村调研,进行精准指导,帮助解决问题。省检察院机关党支部先后与17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定期到贫困户家中慰问,帮助解决生活生产困难。村里引进的每个扶贫产业项目,都是在省检察院的支持下落实的。王继峰接着说道:“我们院所有班子成员以及厅级干部和各部门负责人都来过村里,省检察院的重视和支持是我们驻村工作队带动群众致富的巨大动力,工作队齐心协力,为精准扶贫倾注了大量心血。没有省检察院的重视和支持,就没有瓦房庄村今天扶贫的成果。”

  “队员当代表、单位作后盾、领导是依靠,相信我们一定能带领乡亲们奔向致富路。”王继峰坚定地说。


村民的心里亮堂了 村干部更有底气了


  “建设一支强队伍,落实一套好制度,选准一条脱贫路。”两任驻村第一书记都清楚地认识到,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才是一个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驻村工作队利用2018年4月村“两委”换届的契机,协助乡党委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增补了1名支部委员和两名村委委员,让3名党性强、威信高,有责任心、有号召力,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热心村内公益事业的“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为该村的长远发展选好配强“带头人”。今年6月,在驻村工作队的多方考察和推荐下,城关乡党委、乡政府选拔王浩山出任瓦房庄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成立了该村新一届村“两委”领导班子。

  “村里的环境一天天变好,党员和干部的心思都用在村里建设发展上,我有想回村发展的冲动,想与大家一起建设村庄,为家乡作贡献!”流动党员王艳博在汇报今年第一季度思想工作时动情地说。

  2018年6月,驻村工作队研究制定了《瓦房庄村党员干部分类管理量化积分考核办法》,将该村党员分为四类:担任村“两委”职务的党员干部、留村无职务党员、外出流动党员和70周岁以上老龄党员。针对不同类别,确定不同的基础分,将日常参加集体活动、认领公益岗位、服务群众等工作分别量化计分,每月底对四类党员积分进行公布,每季度末组织评比,把在本类别积分第一名的党员评定为“党员干部之星”,披红戴花进行表彰。对每季度得分不到60分的党员干部,由村党支部书记进行诫勉谈话。自瓦房庄村实行党员分类管理模式以来,党员干部参与支部活动、公益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5名外出流动党员不仅按时缴纳党费,每季度末还向党组织书面汇报工作、学习等情况。

  驻村工作队注重加强支部日常教育管理,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运用远程教育终端、村广播、微信平台、宣传板报等加强村干部学习和党员管理,建立健全村里大事人人知情、小事不出村,一般事务集中办、紧急事务随时办的良性互动机制,打通了群众监督、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其间,省检察院开展结对帮扶加强党建,确定由荣获省直优秀党支部的案件管理办公室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结成对子、双向共建。省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党支部入村调研,建言献策,与村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红色教育,开展党建工作跟班培训,为村党支部增添了活力、规范了支部党内政治生活。由此,瓦房庄村“软、散、乱”的工作面貌逐渐得以改变,支部工作步入正轨,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

  “现在,我们瓦房庄村凡涉及村里的重大事项都实行‘四议两公开’,党员、干部和村民共同参与,集体决策。村民的心里亮堂了,村干部也有了底气。”瓦房庄村党支部负责人王浩山说。


两任“书记”传好接力棒 带领村民奔小康


  “以前,村里到处是污水、垃圾和臭泥坑,现在我们村全部铺上了水泥路,治理了坑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给村民拉上了整齐的院墙,印上了宣传画,跟过去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杜国有说。

  2015年9月,省检察院派裴杰出任瓦房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裴杰驻村期间,经多方争取支持,新修村内道路,对电网进行升级改造,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通了天然气,在废旧坑塘上新建5000平方米集办公、文化广场和其他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瓦房庄村群众综合服务中心;同时,协调商水县财政局投资100万元为村小学新建了教学楼,极大地改善了瓦房庄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

  2017年11月,省检察院又派出王继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持续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到任后,王继峰通过走访贫困户、与村民座谈、实地察看等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摸清了村情民情。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为5个自然村配备116个垃圾桶和1辆垃圾车,引导村民集中投放垃圾,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他还组织全体村民集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投资30万元建立了村幼儿园,已于2018年9月投入使用,解决了村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与郑州铁路运输检察院共同协调相关方面,投资150万元援建3座桥梁和两处群众活动广场,方便群众出行和身体锻炼。利用村集体收入建设6座生产桥,方便村民农业生产。如今,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得到了解决。

  为彻底改变瓦房庄村“脏乱差”现象,2017年底,省检察院协调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500万元,用于村污水改造和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污水管网改造、坑塘改造、公共卫生间和垃圾池建设,彻底改变了瓦房庄村容村貌“脏乱差”的现象,使美丽乡村建设落到实处。

  瓦房庄村村内道路、桥梁、农田灌溉工程、农网改造、路灯、“天网”工程、校舍及教学配套软硬件设施、生态村等民心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落成,让村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得到明显提升。现在走进瓦房庄村,看到的不再是以往的旧面貌,而是宽敞干净的新农村!

  “授贫困户以‘渔’,才能解贫困户之困。”顾雪飞检察长到村里调研时说的一句话,让驻村工作队心里亮堂了起来。

  针对该村人均耕地较少,靠近县城和周口市区的特点,驻村工作队结合村内实际情况,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村民收入。驻村工作队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先后到三门峡、鲁山等地参观,经过反复研究选择了占地少、销路好、效益高的香菇种植产业。发动村干部带头成立合作社,发展香菇种植,利用第一书记专项扶贫资金,在瓦房庄村建设了香菇种植基地。2018年生产香菇9万多斤,合作社收入30多万元,今年预计收入达60多万元。

  2018年5月份麦收后,驻村工作队协调县财政局继续实施“粮油倍增”计划项目,免费供应高产花生种给村民种植,全村共种植花生600亩,每亩实现增收800元左右。2018年9月,协调引进“订单农业”,与县农场签订新麦26优良小麦种植协议,由农场免费供种、供药、供技术,并负责以合理价格回收,仅小麦订单一项,全村一年就增收25万多元。

  今年10月,周口市天华农业联合社瓦房庄分社揭牌。周口天华农业联合社托管了瓦房庄村全村1200多亩土地,村民的种地收入又增加了。

  周口天华农业联合社负责人刘天华说:“决定托管瓦房庄村整村土地,目的是帮助农民降低种地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让农民、村集体、联合社三方受益,让大量劳动力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到外面打工挣钱。”

  “加入联合社后,瓦房庄村仅土地深耕一项每亩就可节约40元,全村1200多亩地就省下4万多元。加上其他惠农政策,每亩地能多收200~300元。全村1700多名村民对此都很满意!”王浩山说。

  “我今年71岁了,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还能挣1600元,我们一家老小生活有保障了,感谢王继峰书记给我们引来一个好企业,让我一个老太婆也能挣工资了,一辈子也想不到啊!”在瀚玺服饰有限公司打工的贫困户王玉兰老人说。

  2018年4月,商水县瀚玺服饰有限公司入驻瓦房庄村,村委会与企业签订了为期5年的租赁合同,村集体每年增收7万元。目前,该公司安排就业80余人,其中贫困户23人。在厂内打工的村民实行计件工资,月收入可达1500元至4500元不等,实现了厂家赢利、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就业致富的“三赢”局面。

  省检察院检察二部主任,现挂职商水县委常委、副县长杨飞告诉记者:瓦房庄村产业扶贫车间,是省检察院对该村的帮扶重点项目之一,驻村工作队引进企业入驻产业扶贫车间,引导群众就地就业脱贫致富,帮助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实际困难。

  “南香菇,北服装,家家有订单,户户织渔网。”是商水县城关乡党委书记陶德山编的顺口溜,也是瓦房庄村产业扶贫的真实写照。产业发展给瓦房庄村带来了实惠,成效是:人人有活干,贫困户脱贫致富信心足。

  2019年下半年,香菇基地和扶贫车间二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有力推动两项支柱产业良性发展,持续增加村集体收入,瓦房庄村发展充满后劲。



扶贫扶志,典型引领 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帮扶需要‘输血’,更重要的是增强贫困村自身的‘造血’功能。”省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李自民说,“我们要把着力点放在瓦房庄村的长远发展上,在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上下功夫。我们将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全力帮助瓦房庄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扶贫”的重点在“扶”,驻村工作队通过对贫困群众进行思想帮扶、技术帮扶、文化帮扶、典型引领等多项措施的帮助和扶持,充分挖掘了他们的内生动力,引导困难群众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通过思想帮扶,帮助贫困群众树立信心,引导他们靠自身奋斗、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目前,瓦房庄村有80多名村民在服装加工厂就业,其中贫困户23人;有20多名村民在香菇种植基地就业;还有10多名贫困户参加了公益性岗位。

  2018年以来,驻村工作队有针对性地邀请商水县科协、县农业局、云腾种植公司、瀚玺服饰公司等单位分别对困难群众进行香菇种植、渔网编织和缝纫技术等培训,通过集中授课、现场培训、外出参观等方式,提升群众的知识技能和致富能力。

  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充分发挥教学优势和人才优势,对该村进行文化帮扶,定期邀请河南检察职业学院专家教授为村民授课。今年1月11日上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田凯到瓦房庄村授课,在该村会议室内,一堂题为《学习十九大精神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党课如期进行。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春意融融。田凯利用多媒体,把十九大精神讲得深入浅出,台下60多名党员和群众挤坐在一起全神贯注,听得津津有味。

  “今后,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将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理论优势和法律专业优势,通过提供在线法律咨询,开展送文化、送文艺下乡活动,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丰富瓦房庄村村民文化生活,促进基层治理,使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温暖,为脱贫攻坚工作助力加油。”田凯说。

  省检察院各业务部门充分发挥检察专业优势,定期举办送法进农村活动,帮助推广“枫桥经验”,驻村工作队还协调社会力量先后举办爱心助学、农民广场舞大赛、送戏进农村和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等,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脱贫奔小康的信心。



贴心帮扶,撒播文明 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俺村修建了文化广场和图书馆,没事的时候看看书、散散步、跳跳舞、健健身,环境好,空气好。这环境整与不整还真不一样啊!”村民王秀英言语中带着对瓦房庄村变化的无限赞许。

  “自从去年村里建了这漂亮的文化广场,晚饭后,我们都爱出来到广场转转,看看广场舞表演。”村民王联合说。

  瓦房庄村要振兴,更需要健康和文化生活,5月24日,瓦房庄村文化广场坐满了来看戏的村民,戏是河南检察职业学院心连心艺术团下乡为村民演出的,为当地父老乡亲送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驻村工作队每年还协调三甲医院为瓦房庄村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和义诊帮扶活动,每年为村民赠送两万元的常用药品。近两年,瓦房庄村村民不仅能看到免费的戏曲表演,还能获得免费体检等医疗服务。

  如何满足贫困群众生活个性化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全员扶贫?在王继峰的策划下,驻村工作队委托软件公司开发微心愿服务平台,借助手机微信功能,将困难群众作为微心愿的发布方,将省检察院和直属单位近800名干部职工作为微心愿的认领方,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微心愿。平台还设计了“微心愿历程”模块,方便干部职工和困难群众查询微心愿实现历程。该手机软件的开发运用,让原来的“我们捐什么,群众得什么”,变成“群众需要什么,我们捐什么”。目前,省检察院干部职工已帮助贫困户实现微心愿130多条,省检察院全员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2019年6月13日,省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姚福安冒着酷暑,到村发放第二批微心愿物品和调研时指出:“驻村工作队既要抓好党建、管好党员队伍、发展好支柱产业,还要注重培育优秀乡村文化,提振村民的精气神,倡导社会新风尚,大力提升乡风文明。要心系群众安危冷暖,解决好贫困群众生活生产困难,让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委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2019年8月,气象预报当地将迎来一场狂风和暴雨,在暴雨到来前,王继峰和驻村帮扶队员带领村干部和党员为所有的贫困户、五保户修补漏雨的屋顶、窗户,确保群众平安度灾。去年下雪时,王继峰带领村干部到所有贫困户和五保户、残疾人家中走访,确保群众温暖过冬。中秋节和春节前,他们及时将米、面、油、棉被等生活必需品送到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和老党员家中,带去党的温暖。

  近年来,驻村工作队为5个自然村都建设了文化活动广场,并安装了健身器材,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驻村工作队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到“求富、求知、求乐”氛围中,让广场文化成为知识传播的“大课堂”、信息交流的“大平台”、技术推广的“农技校”、民情收集的“前哨所”、农民自娱自乐的“俱乐部”。村里还经常组织爱好文化的群众编排歌舞、广场舞演出,每天夜晚,都吸引很多群众前来观看。

  2018年7月以来,驻村工作队积极在群众中开展“弘扬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振兴”系列先进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道德新风尚,构建和谐文明邻里关系。每季度开展党员干部之星、带贫致富之星、脱贫争先模范户、文明卫生模范户、好婆婆、好媳妇等9类模范典型评比。两年来,表彰先进典型90多人次,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还开办农民大讲堂,通过送国学、送技术、送法律、送文化到农村,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脱贫攻坚战犹酣,乡村振兴又出发。2019年11月份,投资290万元的污水治理二期工程以及投资50万元的整村绿化亮化工程均将动工实施。目前,驻村工作队正带领全体村民为争创“省级文明村”和“省级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而努力拼搏。

  我们相信:瓦房庄村通过省检察院全体干警的大力帮扶和全村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一定能够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瓦房庄村正在化蛹成蝶,走向富裕文明、走向美丽和谐。